第五章余独好修以为常-《大明皇弟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啰嗦个啥?让你去就去。没看到小爷现在正开心着吗?”

    张永立刻成了个苦瓜脸,他又不敢再相劝,只好巴巴的看着坐在一旁的朱厚炜,用乞求的目光看着他,希望他能出手相助。

    朱厚炜翻了翻白眼,这熊孩子,真是被宠坏了。本来不想管此事,不过想起自己的父亲,便劝说道:“大哥呀!还是去吧。你若说身子不适,太医院的大队人马立时便杀进东宫来了,到时事情被拆穿,父皇定会责怪你的。”

    “哎呀!二弟说的对,看样子还非得去不可,可惜这里有这么好玩的事。”

    看得出来,朱厚照对他的父皇感情极好,而且既敬且畏,十分不愿惹他生气。

    朱厚炜见他这副为难的样子,便笑道:“这算什么好玩的事?太子哥哥先安心去读书,下午你去我那里,我送你一样东西,保证你会喜欢。”

    朱厚照半信半疑地道:“此话当真?二弟,你可不要骗我。”

    “放心吧,大哥!保证是你闻所未闻的。”

    “那一言为定,小的们,开路。我们去文华殿。”

    又是赌咒又是发誓,总算是打发走了这个难缠的家伙。朱厚炜看着太子一群人闹哄哄的朝文华殿走去,叹了一口气,心中吐槽朱厚照真是个熊孩子,他摇摇头,转身离开了太子东宫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首辅大人刘健非常的郁闷,本来他计划这两天,要发动御史言官弹劾张鹤龄兄弟俩,掀起一波倒张运动。谁料到尚未发动就接到了刑部送来的公函。

    这倒不算什么,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文件要处理,只不过这份公函上面有皇帝的亲笔御批:

    “梦阳复职,罚俸三月。”

    李梦阳案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逆转,刘健仿佛一拳打在空气上,还没有等到御史言官发力,皇帝自己就把事情给办了,把李梦阳放了出来。

    事情还没完,临近中午的时候,皇帝突然在宫中大摆筵席,召张鹤龄入内陪酒,皇后,金夫人也在场。酒至半酣,皇后、金夫人入内更衣,皇帝独召张鹤龄谈话,左右不得闻,但见张鹤龄免冠叩头不止。也不知道皇帝说了什么话,从此以后,张鹤龄兄弟大为收敛,让人抓不到把柄。

    不久后,朱祐樘在一次召见刘大夏时,谈完其他事情,又询问社会上舆论的情况。

    刘大夏告诉他:“最近放了李梦阳,朝廷上下欢呼雀跃,交口称赞陛下的圣德。”

    朱祐樘对他解释说:“李梦阳入狱是咎由自取,也是依法办事。他的上疏中有‘张氏’两字,有人说这是对皇后的污辱,我只有将他下到狱里。刑部的请示一到,我曾经问人如何处置,有的竟说要杖责。

    由此我发现了治理国家上的很大问题。那就是人治替代法治。我知道这些人的本意是要重责梦阳致死,以快妇人之忿。

    可见如今很多官员把刑律视同虚设,有些官员凭着个人的好恶处理案件,用人治代替刑律,这是我绝不能容忍的。

    今后必须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,我希望朝廷各部门要用制度管理人,而不是凭着个人的好恶去管理自己的部下。所以我下令将李梦阳释放复职,也不让司法拟罪。

    并不是说他没有错,而是我们的制度无法做到实处,因此我目前阶段就是要扭转这股歪风。

    今后朝廷处理此类案件,必须严格按照《大明律》办事。有法必依,违法必究,决不允许贪赃枉法的行为再次发生。”

    朱祐樘的话很快就传遍了朝廷上下,聪明人意识到皇帝处理问题的方法开始发生了转变。似乎是为了证实这点,就是从这天开始,皇帝加大对皇戚勋爵的打击,在李梦阳获释之后,就达到了高潮。锦衣卫和东厂的侦缉往来探听,据实治罪,颇有声势。

    那些往日横行不法的权贵,从孝宗的决断行动当中,感到寒光闪闪的利刃正在逼近,朱祐樘这次无论是处理什么案子,全部依照大明刑律办事,绝不容情,条条框框扣得很死,因此还裁撤了很多徇私舞弊的官员。

    一时间,京城中风声鹤唳,那些嚣张跋扈一时的权贵,于是纷纷收敛了劣迹。都悄悄关闭了若干商栈店铺,被遣散的家奴仆人,也纷纷另寻生路。京城一带风气一正,遂告平安。

    紧跟着又发生了件大事,弘治皇帝突然命令刘健等人加快编修大明典章的速度。这一次朱祐樘打算修订《问刑条例》,《问刑条例》上面记载的都是从建国到弘治朝的一些判案条例。

    朱祐樘私下听取了朱厚炜的意见,采取了一种新的形式。那就是对于无法通过法条审判的案子可以比照《条例》进行。

    不知不觉中,大明朝开始在司法中引入了律例,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这个时空的明王朝得到了巧妙结合。

    (未完待续)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